港澳台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港澳台侨 > 正文

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 两岸专家学者热议合作交流

发布日期:2012-03-07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外事处     点击:
作者: 来源:华侨大学报 发布时间:2012-03-06 阅读次数: 281
【 字体 】 【 单击滚屏 】 【 关闭

两岸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“推进协同创新、实现合作共赢”主题进行研讨(张彬 摄)

4日下午,“推进协同创新、实现合作共赢”主题研讨会在华大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203室举行。两岸校长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踊跃发言,分析合作交流存在的困难,建言应对之策,瞻望华文教育发展前景。

东海大学校长程海东:两岸合作可从小处着手做,从大处扩大影响力。希望平台建设有结果,落实有执行,思考有成效。

  台北教育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颜国明:华文教育的蛋糕很大。希望各项合作约定能落实,并用宽广的胸襟,共集两岸的力量,做好在地师资培训,让它的走向和特色结合起来,使华文教育事业做得更好。
  
中原大学教授、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赖明德:两岸合作发展华语文教育,重在实践,在落实。针对华语文学生实习和就业不容易的问题,建议两岸能否合作,推动学生毕业后去拓展海外的市场,那样华文教育前途就会光明。

  成功大学语言中心主任吴荣富:华大做华文教育普查研究想法很好,有前瞻性。两岸要统一协同起来推广华语,就要求同,把异放一边。

  中正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蔡素娟:要以开拓的眼光做好语言学对比研究,要有专门主题,这对教材的编写有实际帮助。要加强师资培训,并且从科研到教材再到师资培训要系统化,更精致化一点。

  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子瑄:师资对华语言培训质量最有影响力,师资培训要先思考为谁培训,课程结构和内容该如何安排。现在要强调 “在地化师资”和“在地化教材”,未来应实行师资培训地球化。另外,对师资培训要进行架构营建,使之永续化,有标准可循。

  政治大学英国语言系教授张郇慧:希望教学和研究两者配合。两岸可协同做“华语料库”,可请语言学教师和学者帮助,并一直经营下去,以益于华语教学、科研和师资培养。

  东海大学华语中心主任廖敏旬:希望对幼儿学华语提供多元文化的老师,这等于为华语言培训多开了一扇门,也是更具“前瞻性的做法”。

  铭传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杨小定:建议两岸逐步整合海外孔子学院的资源,也希望与华大有这方面的合作,并扩大举办跨院系的竞赛,不仅包括教学,还有产业、测试、展览和文化创意——形成整个华教产业可持续发展,为学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。

  台中教育大学刘莹:华文教育要从小扎根。希望为幼儿编写零级起步教材,也希望大陆能统整一下华文教育教材,并能实现电子化,因为海外有这个需求。

  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阅读与学习研究室主持人柯华葳:针对华语文教育需巨大国际市场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的现状,建议两岸在师资培育上要一起做,制定共同标准,实行两岸师资共同认证,以取信于国际社会。

  华侨大学校董黄天中:要倍加珍惜祖先留下的华语这块瑰宝,希望两岸携手把它推出去变成成果。

 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孙汝建:对华文教育的协同问题,建议在原有平台上,开些小型研讨会,也可设置一些课题;并希望华大数字化平台上,能通过几年的积累,展现华文教育名家的讲座。

 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郑锦扬:华文教育应包括语言文学、文化方面的内容。建议华文教材中编入音乐、舞蹈的内容,使艺术与华文教育更好地结合,以提高教材对青少年的吸引力。

 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陈旋波:希望两岸建立纯粹学术性的交流合作机制,并在发展华文教育、传承中华文化的共同目标下,两岸学术界在课程体系、教材等多方面共同研讨,加强交流,增加共识,加深合作。建议两岸高校可共享师资培训、教材课件、课程设置等,在“2+2”、“1+3”、夏令营“小三通”“大三通”等方面,华侨大学可以先试先行。

  广西华侨学校校长陈进超:华文教育事业拓展,要依托大学生去做。对两岸协同问题,要做好顶层设计,把两岸和海外力量有效整合,分工合作,共谋发展。

  中原大学校长、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程万里:建议建一个民间组织作为平台,设常态工作小组,华大有个人牵头。希望从此开始,两岸共同合作落到实处。

(文字由平怀芝、任思可根据录音整理)